南通博物苑由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创建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肇始,在中国博物馆史上具有开十分重要的意义。12月2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4位老师带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太阳成集团主义思想青年学习社的33位学生前往南通博物苑进行参观学习。
林院长向同学们讲述南通博物苑名字的由来,为什么是“苑”而不是“院”呢?“苑”有园林、园囿的含义,还寓意科学文化荟萃之地。与一般博物馆不同,南通博物苑不仅有室内展馆,还有室外园林,开创了中国博物馆建设“馆园一体,中西结合”的先例。
新馆位于博物苑南侧,共展出文物850多件,其中包括国家一、二级文物25件。展览以南通地域保存下来的文物为主,展示了南通沧海桑田、区域不时地发生变化,南通先民与自然相互依存和修正的历史轨迹。
濠南别业建于1915年,是张謇在南通最早的私人住宅,开放二、三两层,一是作为张謇故居进行了复原展示,二是利用二层部分空间举办了张謇的生平业绩展。这里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爱国主义实业家张謇经营南通的事迹,我们可以通过张謇一生的发展轨迹,体悟他的家国情怀和事业抱负,也可以探寻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张謇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主张 “实业救国”“父教育,母实业”。他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到农业、水利、交通运输、金融等领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生产业集团。同时张謇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形成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的金字塔式教育体系。他还做了很多慈善事业,开创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等。
北馆展厅中,除了长达十多米的鲸骨架,还陈列了苑中所藏许多其它动物的骨骼标本和化石。林院长给大家讲述了鲸鱼骨架的故事,它是博物苑百年历史的见证者。
南通博物苑除了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外,还有五六千种植物,旨在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不仅能够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还能够学习到自然知识,享受到传统园林的娱乐与休闲。
旗帜引领方向,信念汇聚力量。这堂大思政课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讲解员、志愿者讲解员共同上课,从不同角度帮助大家了解南通地方经济社太阳成集团发展的历史,了解张謇先生开创的伟大事业对南通、江苏乃至全国的影响。大家纷纷表示,这堂课让我们明白了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也激发了我们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我们要学习张謇先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世界眼光,踔厉奋发,积极投入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伟业中去。
(李金萍供稿)